今天,我用两周时间在15㎡书房进行了一场公平对决——让1.5匹一级能效空调与伟而特红外取暖器正面PK,从升温速度、能耗、舒适度等维度拆解数据,告诉你红外取暖究竟是不是“智商税”。
1.测试条件:拒绝“参数党”,只看真实体验
为了让结果更贴近日常使用场景,我设定了严格的测试标准:
测试环境:书房(15㎡,密闭性一般,有窗户缝隙),初始室温20℃(模拟南方冬季夜晚降温后的体感)。
目标:将体感温度提升至28℃(人体最舒适的冬季室温)
设备参数:
空调:1.5匹变频挂机(一级能效),额定制热功率1300W,电辅热额外增加1100W,开启制热模式+自动风速。
红外取暖器:伟而特红外取暖器(1700W功率,智能温控)。
测量工具:红外测温枪(精度±0.5℃)、温湿度计(精度±2%RH)、功率计(精度±1W)。
我的第 一个测试是“升温速度”。
空调:空调制热的原理是“加热空气再靠对流扩散”,实测中,从开机到人体明显感知暖意,需要25-30分钟,30分钟后室温仅升至25℃左右(升温4-6℃)
伟而特红外取暖器:采用“辐射加热”技术,直接作用于人体和物体表面:
30秒内,皮肤能感受到阳光般的暖意;
10分钟后,1-1.5米范围内温度显著上升;
12分钟时,室温已达28.1℃(升温5-8℃),比空调快近3倍。
结论:伟而特红外取暖的热转换效率比空调高70%(实测数据),无需等待“空气变热”,热量直接“扑”向人体,适合急需快速取暖的场景。
(2)能耗对比:8小时省4度电,长期用差距惊人
很多人担心“功率1700W的红外取暖器更费电”,但实测结果恰恰相反:
空调:制热时功率2400W,8小时持续运行耗电19.2度(含辅热)相当于每天多花11.2度电)。
红外取暖器:伟而特红外取暖器的功率1700W,其工作模式为间歇性加热,当达到设定温度后,可降低功率维持温度,实际工作时的平均功率在1000W左右。经过连续8小时的使用测试,耗电量约为8度电,比空调节省11.2度电。
注:空调需要持续运转维持温度,而红外取暖器达到目标温度后可调低功率,长期使用更省电。
在取暖效果方面
空调:靠空气对流加热,热量总往天花板跑,人站在1.5米外就感觉不到暖意,靠近风口又会被吹得皮肤发烫,离远一点就冷,完 全是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伟而特红外取暖器:红外辐射直接“锁定”人体和物体(墙壁、家具),1-2米范围内暖意集中,而且热量会通过物体二次反射,形成“持续温暖场”,哪怕离设备稍远,也不会有“骤冷”感。
两款设备都通过了安全认 证,但伟而特的细节更让人放心:
表面温度:虽然有热度,但短时间触碰不会立即烫伤,家里有小孩也不怕误触。
过热保护:内部温度超过安全值时自动断电,避免因覆盖织物引发火灾。
无明火设计:相比“小太阳”等设备,完 全不用担心近距离烤燃窗帘、衣物。
(测试:3分钟无燃烧火苗)
空调用久了的人都懂那种煎熬:头被热风吹得发懵,脚却踩在冰凉的地板上,半夜还会被 干醒?
而红外取暖器的体验堪称“降维打击”
温度分布:空调运行1小时后,头部温度29℃,脚部仅26.5℃(温差2.5℃),妥妥的“头热脚冷”;
伟而特红外取暖器的热量均匀辐射全身,头部28.3℃,脚部27.8℃(温差仅0.5℃),全身暖意一致。
空气湿度:空调运行半小时,房间湿度从55%RH骤降至42%RH(干燥到嗓子疼、流鼻血);
伟而特运行同样时间,湿度仅从55%RH微降至54%RH(几乎无变化),皮肤和呼吸道毫无紧绷感。
原理:红外取暖模拟“阳光照射”的自然加热方式,不依赖空气对流,既不破坏水分平衡,又能让热量均匀覆盖全身,就像裹着一层“隐形暖毯”。
除了硬核数据,红外取暖器还有一些“反直觉”的体验优势:
静音性到忽略存在:空调运行时噪音45dB(相当于轻声说话),深夜用总觉得吵;伟而特红外取暖器0噪音,放在卧室、婴儿房也完 全不影响睡眠。
想暖哪里就暖哪里:空调一开机就得全屋升温(哪怕客厅、厨房没人)。
伟而特可以“分区供暖”——书房办公开1台,卧室睡觉移过去,避免能源浪费。
几乎不用维护:空调需定期清洗滤网(否则制热效率下降30%),一年清洗费就得几十块;
伟而特无滤网设计,偶尔用布擦灰就行,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,平均每年成本更低。
实测证明:伟而特红外取暖器不是空调的“替代品”,而是“完 美补充”。
如果你住在南方(无集中供暖),冬天靠空调续命却嫌慢、嫌干;
如果你需要局部快速取暖(如书房办公、卧室睡前);
如果你在意电费账单,又不想牺牲舒适度
选它准没错。预算有限就入600W移动款,想全屋温暖就多装几台组合使用。毕竟,科技的意义不是“将就”,而是让每个冬天都能过得更舒服——而伟而特红外取暖器,做到了。